Updating my Life

    follow me on Twitter

    Tuesday, December 30, 2008

    有些道理的一个帖子,转来看看

    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

    问: 我是一个高3毕业生,一个准备就业的人.生在农村,长在农村.因为看到一些法律的消息.偶然的一次去福州买了3本法律书回来(因为之前看到网上一个刑事案 件关于正当防卫的..所以买的1本刑法学,1本德国刑法总论,一本正当防卫论)..发现被书里面的一些观点误导了.我是一个比较容易被洗脑的人..我现在 这旁边没有图书馆..就算有图书馆要看到比较可信的法学资料要到大城市去.旁边的人都对法律不了解。重小在我们这里,或者说在这个国度里很少就有法律的信 仰。又没有任何法律熏陶的机会。我现在又身无分文. 幸好,我在家的这段期间有了世界上最神奇的发明—电脑..可是我们的网路上也都是好像被洗脑的样子. 人们对于法律毫无兴趣。对法律的讨论没有深入。一些解释也是照搬照抄所谓大陆法律学者的意见。网络上的法庭判决重不公开..这使法律知识在网路上严重的枯 萎..还有大陆长时间的国家机器洗脑,使人们对法律也通常有单一的解释(其他方面至少情况不像法律那么严重).所以这对我一个想知道什么叫法律的人来说尤 其是一个大大的打击…我有常识..可是当常识和法律起冲突的时候。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??我也不想侵犯别人..我只想保护自己的权利..好好的生活就够 了。自由自在的生活..我也不想太多。。可是我却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..所以特来求助.(这当中可能对你来说偏激,可我就是这么生活过来的.中国发展极为 不平衡.).不知道你有空可否回答一下..谢谢..或者网上有免费的资料可以共享一下,解决我的问题.现在我都在互联网和douban之类的学习网..学 习法律知识..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..我能尽快摆脱困境…


    回答:这位高中生,首先我不会给你一个正确答案的。对我来说,你信中提到的十来个关于“正当防卫”的问题在我看来太简单的,告诉你答案你也不明白其 中的法理在哪里,我还是跟你扯点别的吧。建议你将来有判断能力之后去看一些比较全面的法律书籍,你别去看互联网上的东西,尤其是那些看上去很传播知识和信 息的网站,比如豆瓣。我不是说这家网站做得不好,而是你不适合去看。我认为在25周岁以下的人都不该去看豆瓣这样的网站。你这个年纪,产生这样的困惑,不 是你学会了怀疑人生,渴求获得知识,而是你过早地接触了太多知识和信息,太多成人该知道的信息,那些本来不该让你这个年纪思考的东西,扰乱了你。关于正当 防卫,如果你直接看那些法律书籍,当然看不明白,因为名词里面套着名词,概念里面套着概念,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谁先动手或者谁先制服谁就是正当防卫那样简 单。


    先说另外一件事儿。


    昨天,有个记者采访我,该记者年纪20出头,新闻专业毕业,我跟记者聊了一个多小时,内容不是我接受采访,而是我告诉她如何去采访一个人 (按理说大学应该都学了)。之前这位记者打电话采访我,第一个问题问出来之后,我就知道她没有做好功课。告诉她先准备一下再来问,一来是对她负责,不然我 顺着她说一定能说得乱七八糟,最后她一句都用不上。二来我也对自己负责。不是我怎么牛逼,而是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她的问题。鉴于对该记者身份的保密,我就不 把她问的问题列出来了。但是一天之后,她问的问题仍然让我无从回答。打个比方,她问我的都是类似“你认为奥巴马为什么会竞选美国总统”这样的问题,这个问 题只有奥巴马和他的助手适合回答。后来我干脆放弃了接受采访,变成了新闻采访课,因为我发现她连最基本采访都不明白,连最基本的要采访的内容都不清楚。但 是讲了半天,发现对方并不明白我讲的是什么,原来这孩子的脑子一直是乱的,对任何问题的认识都有问题,于是我又只好改上哲学课,告诉她方法论。以后再遇到 这样的记者采访我要收学费了。


    这个记者告诉我,她经常上网看一些消息,怕自己被淘汰,因为如果不了解现在网上流行什么,跟朋友们在一起聊天就会变得特别无知。我告诉她,以后不要上网,报纸、杂志也不要看,去看书吧,五年后真正被淘汰的该是那些貌似比你知识丰富的朋友。


    类似这位记者的人现在挺普遍的,每天我打开SMN,都会收到不少发过来的链接,让我去看某一篇文字,我基本上不会看的。因为我上网都是看自己想看的东西。


    我不建议你上豆瓣这样的传播知识的网站,但是我会去看,而且我只看土摩托的小组,看丫又闹什么笑话。至于这个网站里介绍的书、音乐、电影文 字,我从来不看。我不喜欢被太多种类的知识骚扰,我只喜欢了解我想知道的知识,这样才舒服。这位高中生,如果按年纪来说,我都可以给你当爸爸了,我比你有 判断力,这是我上网但不建议你上网的原因。互联网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,有些信息是有用的,但对你这个年纪的人来说,是碎片,没有任何用处。就像那个记者 一样,如果有一天他听到朋友们用一个最新流行的网络名词而自己不知道,会觉得自己特“囧”,会难过,其实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垃圾。


    今天,你们接受知识的方式跟我们那时候不一样,我们那时候因为接受知识有限,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,才有更多时间去消化那些知识。而你们今 天得来全不费功夫,根本没有理解消化的时间和能力。如果你想真正掌握一些知识,并且通过这些知识让你变得更加明白清楚,那你就别上网了,有时间多去看看 书,不要看我这个岁数(包括我)以下的人写的书,都是垃圾。去看那些比你大五十岁以上的人写的书吧。另外,千万不要让别人推荐你看什么书,因为你不是他。 当你在书店里买书的时候,按照你自己的兴趣去买,别看封面腰封上那些傻逼们的推荐语,他们自己都没看过这本书,就不负责任地推荐。


    所有人对互联网带来的知识集体共享津津乐道,对于一个有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的确方便了许多,但是对于你这个高中生(包括25岁以下的人) 有百害而无一利,互联网上只会告诉你答案,不会告诉你这个答案出来的过程,它会让你慢慢丧失思考能力,长大后会变成我博客上某些留言的傻逼老师和大傻逼老 师那样。你想变成那样的人吗?


    如果你对文艺感兴趣,别去看那些影评、乐评、书评等各类评论。我就是写评论的,我写出来我自己很爽,别人看了只知道我是评论了,不知道我 是为什么评论的,真正的体验是要靠你自己。经常看这些东西你会觉得对你有帮助,实际上就是在绑架你的判断力。貌似你有很多种选择,实际上你在没有选择之前 就被人家选择了,到头来你就会变成贯通古今中外、知识丰富的白痴。大个形象的比喻,那些所谓的文艺评论,你看了跟吃别人嚼了一遍的馍吐在你嘴里的感觉是一 样的——多他妈恶心啊。我知道吃第五个馒头饱了是什么滋味,你直接吃第五个馒头其实没有吃饱的感觉,但是你会有别人那种假装饱的感觉,时间长了你就会营养 不良甚至饿死的。


    知识共享建立在一个可以平等的前提上,更建立在可以接受知识能力的前提上,这就是婴儿为什么不能吃和成人一样的东西。但是互联网就像是自 助餐,貌似可以随便吃,但是从来想不到该吃什么。如果你真正想搞明白像“正当防卫”这样比较简单的法律概念,或者类似的问题,去找一本刑法方面的书好好看 看,不明白的问问懂的人,最好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。我认为在当今教育比较失败的年代,25岁以下的人都不该上网,因为这样会让人变成傻逼的时间会越来越 长。


    这封信是写给你看的,同样适用于25岁以下的人。你看,他们比你大那么多,其实并没有比你高明多少。但是他们肯定不服气,比如说我倚老卖 老,说我自我感觉良好。没办法,修理小朋友是我的强项,谁让我年纪摆在这儿呢。话不中听,年轻人都不爱听,爱听不听。等你们到了修理小朋友的年纪,就明白 了。


    珍爱你的青春,远离你的破浏览器。

    Tuesday, December 02, 2008

    Knock Knock

    这是一个小游戏,英语老师说这是所有小孩子都会的一个文字游戏,感觉就和中国那种手拍手的游戏一样顺口拈来,让我等自叹不如,一般是一问一答,利用谐音妙趣横生。例子如下:

    Knock Knock!
    Who's there?
    Value.
    Value who ?
    Value be my Valentine?

    这里Value音同Will you

    Knock Knock!
    Who's there?
    Kanga.
    Kanga who?
    No! Kanga roo!

    这里借用Kanga who 音似kangaroo,上面两个例子都来自http://www.knock-knock-joke.com/

    老师还举出了她孙子的一个笑话:

    Knock Knock!
    Who's there?
    Banana.
    Don't say banana, do it again!

    Knock Knock!
    Who's there?
    Orange!
    Orange who?
    Orange you glad that I didn't say banana?

    Orange 在这里音似Aren't you。

    第一个感恩节

    小燕在老板家犯迷糊,采访老板的儿子 Steve,

    小燕:请问Steve,这是你在美国的第一个感恩节么?你有什么感想?
    无辜的steve:……汗,我是美国人嘞,每年都这么过!

    夸张了点,但美国人过感恩节真的和国内过大年一样,新闻里面说沃尔玛挂了一个店员,是被蜂拥的群众踩死的,顿时让我想到国内的各种踩踏事件,心里想,果然啊,中国人也不是那么低素质嘛,你看你美国,比中国富那么多不也出这事嘛!

    也许这就是美国版的俗套吧,一听广播,已经开始唱圣诞歌啦,介不还有一个月嘛,着嘛急啊?咱英语老师说了,人家商店就指着这些节日打折卖东西嘞,也甭管是犹太人的节日还是美国人的节日,只要是个啥节,一定有促销。好吧,跟着促销疯狂了一把,半夜开车出去狂采购,一路上看到无数的车从纽约市方向框哩哐当开过来,一律前往高速末端的那个出口,那里有一个传说中的小购物区,几公里长的车队就在高速上排队等着进这个购物城,果然让我在美国国土上见到了中国式的人挤人的兴盛场景,简直比中国还中国!

    这就是美国的黑色星期五,感恩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五,各种商店包括超市购物城电子商城等场所半夜就开门,开始“不睡觉的鸟儿有虫吃”的促销,到早上七八点,招牌换成“早起的鸟儿有虫吃”继续促销。于是我们这些老外就瞠目惊舌的看着这些老外排着长龙去,像搬家一样塞满一车,抢完以后蜂拥而散。

    Ok,感恩节过完,等着过圣诞节吧,电影里面的圣诞节都是大朵的雪花静静的飘落,安静的盖住屋顶,屋里是暖暖的火炉,翠绿的圣诞树点缀着彩灯,树下的小火车伴着音乐声悠悠的开动。嘿嘿。等待温馨的圣诞节吧!